内蒙古1.2万切糕事件反转“1.2万切糕”实为“1.2万药材”?内蒙古开展核查

近日啊,网传“内蒙古一服务区切糕切出1万2称按克卖”,引发关注。之后,事件出现反转,拍摄者回应称商家不是卖切糕的,卖的是药酒,1万2是名贵药材的价格,此前媒体报道出现偏差。

那么,药材每克16元是否合理?商家是否明码标价?5月1日,北青报致电内蒙古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回应称,昨天就已开展工作,目前正在积极核查中。

20240501230028742-image

老董电器修配
西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无利不起早,百事利当先。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小人贪财,不择手段。

内蒙古的“1.2万切糕”事件已经出现了反转

最初,有媒体报道称在内蒙古的一个服务区,一名男子在购买切糕时遭遇高价账单,结账时被告知总价高达12000元。然而,后续的调查和回应显示,这个事件实际上存在一些误解。

据内蒙古市场监督管理局的工作人员回应,他们已经在事件发生后立即开展了工作,并正在积极核查中。而事件的核心问题在于价格单位的沟通不明确。据拍摄者回应,商家并非卖切糕的,而是卖药酒的,而所谓的“1.2万”实际上是名贵药材的价格,而非切糕的价格。商家坚称所有商品均按克计价,并且已经明码标价。

这个事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提醒了我们在消费时需要注意价格单位的明确性和商家的诚信度。同时,也显示了媒体在报道时需要更加严谨和准确,避免误导公众。

事件后续如何了呢?

内蒙古1.2万“切糕”事件的后续发展显示,该事件实际上是一起误解

据后续报道和调查,该事件中的商家并非卖切糕,而是卖药酒,且主要售卖的是以石斛为原料制作的药酒。当顾客在挑选药材后被告知总价高达12000元时,顾客坚称之前商定的价格是每斤16元,而非每克16元,因此拒绝付款。店家则坚持自己的标价没有问题,是明码标价每克16元。

在双方争执不休时,有旁观者提出与顾客共同分摊这笔费用,但这一提议遭到了其他人的拒绝。整个争执过程被顾客用手机拍摄下来并上传至网络,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然而,经过内蒙古市场监督管理局的核查和调查,发现该事件并非如最初媒体报道的那样,而是存在误解。拍摄者也承认他们是为了博取流量,将药材误称为切糕,并对此表示歉意。

这一事件提醒我们在消费时需要注意价格单位的明确性,并避免因为误解或误导而引发不必要的纠纷。同时,也提醒媒体在报道时需要更加严谨和准确,避免误导公众。

这个事件中,消费者是否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呢😘😘

在这个事件中,消费者和商家之间确实存在一些争议。然而,从法律的角度来看,如果商家在销售商品时没有明确告知价格单位或者存在欺诈行为,那么消费者有权拒绝支付不合理的费用,并且可以向商家索赔。
但是,如果消费者在挑选商品时没有认真查看价格标签或者没有询问清楚价格单位,那么他们可能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应该与商家进行沟通和协商,以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案。
总之啊,在处理这类事件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包括商家的诚信度、消费者的知情权和自我保护意识等。同时,也需要加强市场监管和规范市场秩序,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赞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