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小学,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送孩子上学的问题。 大多数家庭都是老人送孩子上学,爷爷奶奶或爷爷奶奶成为送孩子上学的主力军。 但对于一些没有老人帮助的家庭来说,母亲主要是送孩子上学。 父亲送孩子上学的情况很少见,而且还不够“专业”。 他们常常走“佛系”路线。
妞妞上小学后,不管风雨无阻,妈妈总是送她上学。 但是周一有年会,所以我们需要提前一个小时到达公司布置会场。 母亲无奈,只好请求父亲送女儿上学。
一大早,天还亮着,妈妈就起床了。 她给女儿和丈夫准备了早餐,把女儿的书包等物品放在沙发上显眼的地方,就匆匆出去了。
结果中午,妈妈接到了老师的电话,“你们家长真粗心,不给孩子带餐具!” 原来,女儿忘记带餐具袋了。 她是在午饭时间才发现的,老师只好临时帮她找到。 一个餐盘和一双筷子。
晚上回到家,妞妞哭着对妈妈说爸爸叫她晚点起床。 结果,她没吃早饭就匆匆赶到学校,忘记带水杯和餐具袋。 她一整天都没有喝水。 母亲好不容易才安抚女儿,觉得自己送孩子上学比较放心。
事实上,在大多数中国家庭中,送孩子上学的主要人基本都是老人和母亲,父亲很少出现在孩子的学校。
但通常不送孩子上学的恰恰是父亲。 一旦遇到特殊情况,需要父亲送孩子上学,父亲可能会手忙脚乱,丢东西,甚至表现得“佛系”,让孩子特别不舒服。 适应。
爸爸送娃的“佛系”风格,这些图你一看就知道
1、外出前的准备
从叫醒孩子,到洗脸、刷牙等,再到坐在餐桌前吃早餐,妈妈就是孩子的定时闹钟,时不时地催促孩子,让孩子知道事情的紧迫性。时间。
爸爸们比较佛系,可能会默默地留意时间,看着孩子忙碌。 到了该出去的时候,父亲就会叫孩子准备出去,不管孩子是否准备好。
2. 丢失物品的频率
送孩子已成为母亲们的习惯。 出门前,他们会要求孩子提前准备一些物品。 例如,他们会检查书包里的课本、文具等是否齐全。 然后他们就会拿起餐具袋,戴上红领巾,准备出门。
父亲们往往把孩子留在家里,等到时间太晚了,才匆匆赶去学校。 丢东西的频率比较高。 比如,到了学校门口,父子俩发现两人都没有带餐具袋,孩子也没有带红领巾等等。
3、生孩子要小心
妈妈送宝宝的时候,当然会一路陪着宝宝到校门口,并亲眼看着宝宝走过校门,让妈妈放心的离开。 一个父亲可能会送孩子半路,当他遇到孩子的同学时,他会果断地让孩子跟同学一起走,他自己也会中途折返。
有时候,父亲一送孩子到小区门口,孩子可能会随口说:“我自己去上学吧”,父亲立刻转身回家,根本不用担心孩子能否上学。一个人去学校。
4.途中沟通
送孩子上学的路上,妈妈会开启“慈母”模式,一路喋喋不休,和孩子谈论学习、做人的道理,或者一些快乐的事情。 上学的路上充满了温暖和欢笑。
但送宝宝上学的路上,几乎没有言语交流。 在孩子们眼里,父亲可能是“言语如油”,连说话都不愿意。
5. 孩子的状况
妈妈们送孩子上学的时候,为了让孩子一天的精力充沛,通常都会用鼓励的话语或者多和孩子谈论开心的事情,让孩子处于更好的精神状态,充满活力。热情。
但孩子和父亲在一起的时候,就缺乏言语的交流和沟通。 孩子的情绪常常处于平静的状态,情绪不受刺激。
6. 在学校门口
一位母亲送孩子到学校门口。 即使看到孩子进了校门,她也可能会等一会儿,和周围的家长聊天。
当一位父亲把孩子送到学校门口时,他立即转身离开,根本不与其他家长交谈。 爸爸除了“送娃”之外几乎听不到任何声音,对学校、家长、孩子所在的班级知之甚少。
家里有一位年轻的书生,送孩子上学可以说是一项艰巨的“政治”任务。 父母应该每天准时送孩子上学,无论风雨无阻。 无论是老人送娃,还是父母送娃,都要确保“送娃”任务完成。
父亲送孩子上学的表现,看似“佛系”,但实际上,有粗暴的一面,也有微妙的一面,也会有不同的考虑。 相反,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种不一样的体验,也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但对于父亲来说,送孩子上学却是一次难得的亲子机会。 多与孩子沟通和交流,可以有效增进亲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