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网络上的传销、庞氏骗局越来越多,都是换汤不换药,导致不少受害者及其朋友破产。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所以号召更多的反传销人士加入到反传销的行列中来。 冲过队列,帮助更多的受害者,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打击传销,人人有责。 (你身边的防传管家:添加【防传联盟】微信公众号fcx114-com)
需要思考如何降低全社会被骗的风险,为社会防范诈骗筑牢底线。 只有在受骗风险普遍较低的社会里,才能真正减少老年人受骗的机会。
———————————————————–
随着科技的发展,老年人上网的机会越来越多,相应的风险也越来越大。 前不久发布的《中老年人网络生活研究报告》显示,如果将欺骗广义地定义为骗取金钱、欺骗感情、散布谣言、虚假宣传等,那些被欺骗的人(或涉嫌被欺骗的人)网络上被骗的中老年人比例高达67.3%。 被骗的主要渠道是朋友圈(69.1%)、微信群(58.5%)和微信好友(45.6%)。 受骗信息类型主要为免费红包(60.3%)、免费移动数据(52.3%)、团购优惠(48.6%)。 (《法制日报》5月30日)
老年人由于年龄和经历的限制,对网络诈骗的认知度和免疫力确实相对较低。 有些欺骗是针对占小便宜的心理,比如免费红包、免费流量、购物打折等都是此类的典型。 相对而言,一般老年人更容易陷入“小便宜”的陷阱。 这样一来,老年人在网络上被骗的几率自然就更高了。
在看待网络背景下的老年人欺骗行为时,有几点需要指出。
一是社会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网民数量不断增加。 仅仅因为老年人在网络上容易受骗,就不能认为老年人应该少上网。 相反,要防止老年人在网络上被骗,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儿童和相关组织应该给予老年人更多的上网指导,帮助他们提高防骗意识。
其次,此前的调查显示,近一半的被骗老人并不与子女住在一起。 这使得他们因缺乏陪伴而更加依赖互联网。 这是因为一些老年人沉迷于购买保健品。 另一方面,如果孩子不在身边,网络上的“引导”就更少了,也更容易上当受骗。
总而言之,避开互联网的老“坑”,首先是“线下”问题。 也就是说,老年人在网络上被骗,很大程度上是一些线下问题的表象。
除了帮助老年人增加上网体验外,我们还必须警惕一些传统的欺骗活动转移到网上。 比如,一些保健品打着网购幌子销售,欺骗长辈。 网上更隐蔽,维权和查处难度更大。 此前,有媒体盘点了三类针对中老年人的网络诈骗。 例如,诈骗者声称自己是电信公司或银行机构的员工,他们想解决老年人上网的技术问题。 老人在自己的电脑上安装了杀毒软件,并要求老人在电脑前配合。 如果老人在电脑上下载并安装伪装成杀毒软件的间谍软件,其银行账户上的钱就会被转移。 这警示一些反欺诈管理也必须遵循互联网。
然而,在面对互联网老“坑”新现象的同时,更大的现实背景也不容忽视,那就是当前人们被骗的整体风险依然较高。 此前,有媒体披露,2016年前11个月,浙江省电信网络诈骗受害人年龄分析结果显示,81%的受害人年龄在21岁至50岁之间。其中,47.8% 21至30岁的人中,有%被骗,属于最脆弱的群体。 过去,很多电信诈骗还专门针对涉世不深的大学生。 可见,容易受骗其实并不是老年人的“专利”。
因此,对于网络上的欺骗老人行为应该辩证地看待。 老年人作为接收信息的“弱势群体”,实际上在大部分时间段可能都是弱势群体。 那么,在网络社会,在提高技术门槛和降低接收欺诈信息门槛的双重作用下,从家庭到社会,确实需要警惕的是,老年人被欺骗的风险被放大了。互联网。 但同时也要思考如何降低全社会被骗的风险,为社会防范诈骗筑牢底线。 只有在受骗风险普遍较低的社会里,才能真正减少老年人受骗的机会。
朱长军 来源:中国青年报(2018年5月31日第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