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晶晶
近期,北京、重庆、贵州、厦门、昆明、南昌等地警方纷纷发布风险提示,提醒公众警惕冒充“金融平台客服”的诈骗行为。 记者调查发现,诈骗受害者中不乏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有的甚至在银行或IT公司工作。 公开资料显示,9月份以来,福建泉州已发生近20起冒充金融客服诈骗案件,70%的受害人拥有本科以上学历。 黑龙江省嫩江市公安局反诈骗中心也透露,近期该市发生多起客服诈骗案件,部分受害人遭受巨大损失。 百分之七十的受害者拥有学士及以上学历。 (北京青年报)
在很多人的潜意识里,受教育程度越高、学历越高,参与电信诈骗的可能性就越低。 但从近期多地公布的数据来看,“冒充金融客服诈骗案件的受害人中70%拥有本科以上学历”,似乎颠覆了上述认知。 似乎甚至可以由此得出“学历越高越容易被骗”的结论。 事实真的如此吗?
要了解“70%的金融客服诈骗案件受害人拥有学士以上学历”,最关键的因素不是“学历”,而是“收入”。 一般来说,学历较高的群体收入相对较高,更容易成为金融、电信诈骗的目标。 在个人信息广泛泄露的今天,犯罪团伙可以轻易获取所谓“高净值人士”的信息,从而很容易锁定目标并做出精准决策。
因此,或许并不是高学历人群更容易成为电信金融诈骗的受害者,而是电信诈骗更容易针对高收入人群,而这些人群往往受教育程度较高。 此外,我们还应该看到,学历高、收入高的人群往往金融交易更加活跃,理财意愿更加强烈,资金需求也更加强烈。 这也注定了,它更有可能成为金融诈骗的目标。
当然,也不可否认的是,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确实有一种天生的自负。 他们往往认为被电话诈骗是因为“无知”、“无知”,对自己的“智商”有一种神秘的自信。 这种“致命的自负”阻碍了他日常学习和获取“反欺诈”知识,影响了他对风险的预测和防范。 如果不知不觉中掉进坑里被骗了,往往后悔就来不及了。 需要澄清的是,防止欺诈的能力并不是由学术教育自动提供的。 更重要的是,面对大量的经验样本,通过长期学习、不断学习,保持警惕,更新反欺诈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