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大力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三改”试点工作,旨在从根本上解决“不敢转让”“不想转让”“没钱转让”的问题科技成果转化中的“转移”,推动一大批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截至目前,我省75所高校已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三改”,分别管理3.8万项成果,正在转化3449项成果,登记立项232个公司。
搭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是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重要环节。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距离西安市区约15公里处有一个制造基地,就是这样一个“重要环节”,正在“发光发热”。 这就是位于西咸新区的沣东新城智创智云谷。 片区企业共有13支科技团队成功入选2023年秦创源“科学家+工程师”团队名单。 沣东新城智慧云谷在增强科研实力、夯实人才队伍的同时,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实施、产学研深度融合提供了更加畅通的载体通道,进一步激发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活力。区域创新创业活力。
“去年11月,我们总投资1100万元的国内首条涵盖常温、超低温、超高温薄膜感温芯片自动化生产线正式投产,打破了国外对薄膜感温芯片的垄断。该类型产品已有近30年历史,生产设备可远程控制,实现24小时不间断加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三改”试点经验实施方案“对我们高校科技工作者创业非常重要。”西安立信惠感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立信惠感”)总经理、学院副教授罗健西北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告诉记者。
作为秦创源总窗口企业,立信惠感将于2022年2月落户沣东新城创智云谷。依托机电工程学院“薄膜温度压力传感器”项目相关科研成果公司依托西北工业大学的技术优势,攻克了中高端智能传感器芯片加工制造的技术难题。 在科技成果转化“三改”政策的支持下,不到一年的时间就让科研成果走向生产线,成为国内首家量产薄膜铂电阻的企业。
无独有偶,陕西金鑫天钛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鑫天钛”)将于2022年入驻勤创园总窗口,地点也位于沣东新城创智云谷。 “作为一名创业者,作为西安理工大学的老师,学校给了我很好的培养和创业支持。我也得到了沣东新城创智云谷这个平台的支持和帮助,与企业发展的很多方面相得益彰短板,金鑫田钛业未来将努力为中国制造做出贡献。” 金鑫天钛业董事长米天健表示。
公司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包括:流体动腔随形动态磨削精加工技术及装备、弹性力学高频碰撞精密磨削技术及装备、高速流体动力部件结构设计及流体力学分析测试平台开发。 其相关技术指标国内外领先,部分技术填补国际空白,解决行业共性问题。
据介绍,在沣东新城,还有一个勤创园三维联动孵化总基地正在建设中。 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大学等10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签约入驻,极大促进了创新要素快速集聚。
提供全链条、高效的政策支持
对于从事高端装备制造的企业来说,选址、资质管理、标准化管理是关键环节; 对于初创企业来说,投融资合作和现金流是企业发展的保障。
谈起团队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罗健深受感动。 “场地、资金和政策支持为产品研发和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 随着国内首条覆盖常温、超低温、超高温薄膜铂电阻自动化生产线的快速建成,薄膜铂电阻温度传感器芯片项目正式进入产业化阶段,“在下一步,我们将依托秦创源的政策和资源优势,打造中高端传感器产业化基地,研发生产更多更先进的传感器芯片,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力。”
“刚来到秦创源的时候,我们在招工、用工方面都遇到了困难。入驻秦创源后,创新促进中心迅速帮助我们在相关人力资源平台上进行招聘宣传和企业宣传,让我们能够快速招聘合适的员工。创新推广中心还经常对企业进行访谈,关注周边的交通、基础设施和员工的生活环境,为企业考虑每一个细节都非常周到。” 金鑫天钛业运营部总监张亚光表示。
记者从秦创创意促进中心采访获悉,截至目前,该中心已整合省市三级20余个业务环节,累计兑现政策奖励5.1亿元。 勤创源网络平台收集数据超过800万条,为企业提供各类科技服务3万余项,帮助解决技术难题700余项。 秦创源发展有限公司整合了263家服务机构、136家投资机构、26家金融机构,使科技成果转化得到了全链条高效支持。
多措并举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记者近日从陕西省科技厅获悉,围绕陕西24个重点产业链,省科技厅定期公开征集相关领域科技成果路演项目和赞助商,并启动专项项目适时路演“三改”产业链科技成果转化。 此次路演重点补强我省24条重点产业链,搭建科技成果与金融资本对接平台,推动“三改”成果转化落地,为产业发展赋能。 省科技厅将根据征集情况筛选项目,适时开展路演活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提供价值评估、供需对接、资源引进。
资料图
同时,为进一步壮大西安市技术转移人才队伍,提升西安市自主创新和技术转移能力,增强秦创源发展内生动力,市委组织部、市委组织部市科技局联合印发《西安市科技强国关于输送人才队伍的实施意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战略——驱动发展,充分发挥西安科技、教育、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紧紧抓住西安获批建设国家综合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双中心”的历史机遇”将持续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促进更多技术供需有效对接,更好发挥技术转移人才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催化剂”作用科技成果转化。 行走在产业(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双材人才队伍,助推了西安经济高质量发展。
西安交通大学单志伟教授团队攻克了硅热法工业化大规模生产高品质原生镁的难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王雷教授团队攻克了硅热法工业化大规模生产高品质原生镁的难题。 “盐湖提锂”产业化关键问题……如今,从“实验室”到“生产线”,越来越多的高校正以科技创新成果引领发展新格局,打造源动力重大科技突破,带动更多人才、资源、成果落户陕西,深度赋能我省高端制造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