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陈舟)“数字人民币”是我国人民银行去年推出的法定货币。 自2020年10月在深圳市罗湖区开始公测以来,试点活动已在全国多个主要城市开展,热度不减。
在引起业界广泛关注的同时,以“数字人民币”为噱头的新型网络诈骗也层出不穷。 如何惩治此类违法犯罪和犯罪团伙,成为当前的热门话题。
网络诈骗团伙盯上“数字人民币”
2020年底以来,“数字人民币”试点活动已在深圳、苏州、北京、成都等地启动。 据《证券日报》相关报道,以试点城市成都为例,市民可在连锁便利店、火锅店、超市等多个线下消费场景使用“数字人民币”。 北京雷丁研究院研究员王持坤认为,数字人民币的出现也在逐步重构支付体系。 未来将逐步渗透到出行、电商、短视频等零售场景,甚至渗透到行业。
随着数字人民币这个新事物的出现,一种新型的网络诈骗也“横空出世”。 据光明网相关报道,某派出所接到付先生举报称,看到有数字人民币试点发行预约信息登记活动。 网站链接。 付先生信以为真,点击该网站,按照提示,填写了自己的银行卡号、余额、密码、身份信息、手机号码等个人信息,并按照规定转入了1万元体验金。系统提示。 然而,这条短信提供了诈骗网址,付先生被骗1万元。
上述案例只是冰山一角。 如今,各类网络诈骗团伙纷纷瞄准“数字人民币”概念,让广大民众防不胜防。
借“高科技”之风开展网络诈骗
进入网络时代后,网络诈骗不断发生。 据相关媒体报道,网络诈骗主要包括:交友诱导投资、信用理财、刷兼职、冒充网警、虚假服务、虚假网络交易等。
以淄博市网警披露的调查数据为例,当地网络诈骗受害人的年龄分布如下:最小的受害人10岁,最大的78岁; 74.58%,50岁以上9人占7.63%。 也就是说,几乎所有手机用户都是网络诈骗分子的“潜在客户”。
如今,新形式的在线欺诈更加隐蔽。 犯罪分子利用高科技刚出来的时候,网友并不知情,顺着经验等心理趋势进行诈骗。 例如,在以虚拟数字货币概念为手段的诈骗案件中,不法分子在网络上打着“区块链虚拟数字货币,让你躺着也能赚大钱”的旗号,吸引社会公众和公众的关注。以高回报为诱饵引导他们。 网友纷纷主动“送钱”。
目前,出现了一种以“数字人民币”为噱头的新型网络诈骗,与上述借用“高科技”之风的新型网络诈骗有些类似。 大致有三种类型。 首先是理财传销诈骗。 此类诈骗利用“虚拟货币”概念混淆“数字人民币”,骗取高额投资,然后携款潜逃。 二是利用内测“数字人民币”App为借口进行诈骗,即传播假冒数字人民币App,引导消费者下载充值,最终骗取资金。 三是虚假中奖短信,在数字人民币内部测试区或试点活动前后,通过发布带有欺诈链接的相关预约短信,骗取消费者资金。
多方联动,共同抵制新型网络诈骗
“数字人民币”是一种新型的数字支付货币,其安全性甚至高于传统移动支付App。 然而,新事物的出现总是伴随着荆棘,在全国普及之前就被骗子盯上了。
在此,我们首先强烈呼吁有关监管部门加大“数字人民币”官方渠道推广力度,在全国银行机构设立反欺诈提醒。 其次,各大手机应用商店应遵守法律法规,将涉及“数字人民币”的假冒应用彻底列入黑名单。 同时,应在手机系统中设置风险提示,以应对此类欺诈应用的安装。 接下来,有关司法部门应加大对此类亵渎法定货币行为的惩治力度,加大相关法律宣传力度,在更多消费场所张贴防诈骗提示。 最后,作为消费者,如果对“数字人民币”有任何疑问,应咨询银行柜台,不要直接通过手机网络在来历不明的应用程序或网页上进行支付。
进入5G时代,新型诈骗手段层出不穷。 只有多方联动、共同抵抗,互联网才能“干净”、安全、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