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化收益1600%的“理财产品”怎么能不是骗局呢?

前不久,一款名为“阳光果园”的手机应用程序曾以“订阅果树创收”的方式在小范围内流行起来。 据央广中国之声报道,这款打着“理财”旗号的产品向用户宣称:“花9900元购买100棵普通果树,每棵果树每天至少产生4.5元收入。100棵果树至少可以产生16万元的收入。” 乍一看,这似乎是一个帮助农民的平台,但实际上,所谓的“果树”根本没有实体,只是毫无意义的虚拟代码。 在年化收益率超过1600%的诱惑下,很多人因贪婪而误入游戏。 果然,本月初,“阳光果园”突然关闭,联系不上经营者。 涉案应用携款跑路,给受骗者留下的只是“一根根”。

与以往只能线下实施的理财相比,这种只需登录APP即可进行投资的“云化”理财非常适合缺乏理财投资知识、充满投资欲望的用户。财富焦虑。 但仔细分析后不难看出,这类软件的本质根本就不是正常的投资,而是典型的“传销式”非法集资。 用户购买的“果树”没有实际价值。 因此,用户前期获得的“果实”,实际上就是用户后期投入的本金。 如果不能继续“拉人头”,这种模式必然难以为继。 说白了,这与臭名昭著的“传销”没有什么区别。

近年来,依托互联网平台“自我包装”的金融诈骗层出不穷。 网络上出现的“养猫为了钱”和“养猪为了钱”都是不同的变种。 每一次骗局的发生,总能欺骗一群人。 与传统的非法集资诈骗往往针对中老年人不同,此类诈骗的受害者多为知名网络玩家的年轻人。 对于那些传统的骗局,很多年轻人都嗤之以鼻,认为自己永远不会上当。 但骗子使用了一些不太高端的网络技术,对骗局进行了一些包装,让很多年轻人感到迷惑。 更糟糕的是,依托网络的骗局不仅欺骗性强,而且更容易让骗子“隐形”,让骗子难以收回投资。

这种“空对空”的资本市场没有实体项目的支撑,唯一的盈利渠道就是“拉人头”。 因此,如果期望通过这种方式获得收入,他要么成为“屠杀”的对象,要么成为骗子的帮凶。 少数受骗的人一开始就知道是骗局,但仍抱着侥幸心理参与其中,认为可以趁“传鼓传花”游戏的机会,甚至提出帮助骗子“拉人头”填补资金漏洞,最终落得“鸡飞蛋”的结局,只能说是自找的。

天上不会掉馅饼。 在宏观经济增速总体稳定的背景下,不可能有超高收益、超低风险的理财项目。 如果有一个回报风险比比较高的优质项目,一定是“资金追项目”,项目发起人没有必要向社会大众募资。 因此,投资者应格外警惕,自觉规避任何打着超高收益旗号的理财项目。

每当此类投资理财骗局“惊雷”时,舆论都会呼吁监管机构加强监管,保护投资者利益。 这个呼吁当然是正确的,有关部门不能也不会放过任何一个金融骗子。 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各类经济活动层出不穷,要求监管机构提前关注每一个经济项目,这必然导致监管成本高昂,且不见得有好的效果。 因此,投资者要想保护自己的财产,就需要摆脱贪婪和运气。 如果人人都能做到这一点,那些精心设计的投资理财骗局无论怎么炒作都很难有市场空间。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赞赏 分享